第(2/3)页 正因此,他才会肆无忌惮的与女真合作。 苏辙道:“下官也算是与女真族混了个脸熟,要是侯爷需要,下官可以随时再次启程前往女真。” 卫渊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重心长道:“放心,以后少不了你与女真打交道,对了,此行,可见女真一族,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后起之秀?” 苏辙摇头道:“下官毕竟在女真只待了半月左右,对于大多数人还不太了解,光看面相而言,还未曾发觉有枭雄之相的人出现。” 卫渊点头,“你一路辛苦,最近几日,就好生歇息,其后,将你对于女真的所见所闻,写个劄子呈上去。” 苏辙郑重作揖,“诺。” 开武三年二月中旬。 张辅自燕云三州回到汴京。 当日夜里,他与张辅聊至深夜,所谈都是关于燕云地界的局势。 此次见到张辅,卫渊明显感觉,对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。 处处都透着一种虚弱的模样。 卫渊特意给前往南方行医的张小妹写信,让她速速归京,帮着张辅调理身体。 以卫渊如今的地位,已经完全超越张辅巅峰时期的地位了。 但卫渊能有今日,最离不开的人,就是张辅了。 所以,他不希望,张辅出事。 他希望,张辅可以活到燕云被收复的那一日。 但定下的蚕食之策,注定燕云非一时半刻就可收复。 —— 大概到四月初旬左右,春闱才算结束。 一众考生参加完殿试之后,都在紧张着等待朝廷公布成绩。 此时,宣政殿里。 苏轼正与王安石、赵曦几人,一同观阅殿试考卷,将最后的名次定出。 他一眼就认出了张邦昌的考卷,向赵曦推荐, “官家,臣认为,此人之答卷,可位列前三甲。” 严格说起来,苏轼并非舞弊。 而是,殿试的问卷,是赵曦定下的,有关蚕食燕云十六州的问题。 自卫渊与赵曦聊过此事后,就专门挑了一整日的功夫,教给张邦昌这些事情, “殿试之问卷,理应由诸多大学士共同选出,最终由官家挑选。” “但明年就要北伐,官家一心要收复燕云十六州,此次科举,又是官家登基以来,第一次科举。” “我猜测,有六成概率,是要以燕云为题,有三成概率,是要以改革为题,另有一成.我猜不到。” “今日我将燕云的一些问题,铺开来与你说说,还有改革方向的问题,我请了海舟来教伱。” “能不能赌对,能不能成,你心里要有个大概的范畴,就算猜不中,也算有备无患了。” 是以,张邦昌是在准备多重后手的情况下,再借由苏轼的举荐,一步一步将自己的考卷递到了赵曦面前。 赵曦看着那篇考卷,眉头微皱, “这考生所做之卷竟与卫师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!” “没想到,这些学子里,竟然有如此见识的大才!” “此人该为状元!” 苏轼作揖道:“这考生乃是张邦昌,是卫太傅的外甥。” 闻言,赵曦恍然大悟,“怪不得此人对燕云局势很是了解!” 王安石道:“官家,卫太傅的外甥知晓燕云之事,实乃意料之中,怕是要算取巧。” 苏轼顶住压力,开口道:“王相公此言差矣,朝廷取士,本就是因势取士,将来我国朝最大之国策,就是收复燕云。” “在此等情势下,无论他是谁的外甥,都应该是国家需要重视的人才。” 王安石还想再说什么,却被赵曦打断道:“朕认为,这个张邦昌不错,就点为今科状元吧!” 闻声,王安石连忙道:“官家,不可,此人为太傅的外甥子,若被天下考生知晓,该做何想?就算举贤,也该避亲才是!” 赵曦皱眉道:“朕就不懂了,就算是太傅的外甥又如何?王师,你以前教朕的是举贤不避亲,怎么如今又说这话?” “再说,本届科举里,你难道就没有几个门生故吏?” 顿了顿,赵官家见到王安石脸色苍白,只好宽慰道:“朕明白王师的意思,这样吧,将张邦昌点为榜眼,如此,诸位没有异议了吧?” —— 张邦昌成为榜眼的那一刻,卫如意差点儿高兴地晕倒了过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