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最初董虎在平城时,并州境内的失孤娃娃就会被送去平城;杀回凉州后,凉州的失孤娃娃主要集中在冀县;在雒阳防御关东诸侯时,雒阳就成了失孤娃娃的主要聚集地。 从里乡到县,从县到郡,从郡到州,穷地方能养活的娃娃肯定不会太多,一旦超过了承受范围,就会向上一级输送,上一级又会再向上一级输送……一级一级最后送到雒阳,雒阳内的幼军娃娃也最多,尤其是拿下青兖后,幼军就呈爆炸式的增长,甚至有些娃娃本来不是失孤,也因为董虎喜欢培养娃娃,喜欢让半大娃娃代理地方官吏而刻意被人送去雒阳。 尽管娃娃数量爆炸性增长,上个月可能只是十万人,下个月就爆炸式地增加到了十五万之多,董虎也还是乐此不疲,哪怕在他们身上花费再多,他也乐此不疲。 穷人家养娃,只要给口吃的就成,可幼军的花费却很大,五岁以下的孩童就与幼儿园里的娃娃没有太大区别,需要有专职妇人照看,稍大一些的,需要有先生教授读书识字,超过十岁的进行军事化管理,每日都要进行一个时辰的军事训练。 娃娃们的日常是学习,除了基础语文、数学外,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选修学科,诸如地理、历史、生物、胡语、自然、工匠、医学、音乐、军事、政治…… 有些课程正规一些,有些就比较混乱,诸如地理课,教授地理知识的先生不是专门哪一个人,而是临时聘请的各地百姓,为娃娃们讲说各地的山川河流,这些百姓也不识字,话语里有时也讲不清楚,甚至牛头不对马嘴,但董虎乐此不疲,他就让人聘请一些当地人讲解这些,而且还让随堂的记录长使记录下来,然后在雒阳城门弄了个环城长廊,长廊里就张贴这些课讲…… 大汉朝有很多名士宿儒,见识广博难以想象,但他们都极为不屑临洮羊杂汤小儿,不愿意投靠到他身上。 环城长廊就在雒阳十二城门外,为了避免雨水淋湿张贴板上的课讲记录,修建的与环城亭子差不多,只要入城,一定会看到这些。 长廊下摆放一些长长木椅供行人休息,还有一些棋盘、茶水什么的,每一日都会有一些十五六娃娃留守,一开始时,董虎让人去弄这些乱七八糟的,张贴的东西也都驴唇不对马嘴,毕竟普通农夫是没法子描述大山大河整体样貌的,也无法给出较为准确的数据,自然而然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。 名士宿儒只当笑话来看,不时会讥讽几句董虎误人子弟什么的,留守的十五六娃娃就快速地将开口讥讽之人的话语记录下来,讽刺董虎的话语则不记录,只记录张贴出来的东西哪里错了,然后就把写下的记录张贴在张贴板上,还特意标注谁谁说的话语,然后…… 然后就又有人再次反驳那人,再次反驳的人名也被张贴在了上面……最后由兵部、五军都督府各自派人前往当地进行论证,论证的最后结果被张贴在木板上,由学堂雕刻出来,把指正错误的名士宿儒的名字雕刻在石板背面,把石板放在邙山书院内,永远记录保存下来。 石板放在书院内永久保存的同时,书院先生也会以此记录编写教材,一开始吵吵嚷嚷,不屑一顾,可当此事流传出去后……颍川、陈留、南阳各大书院学子宿儒全往雒阳跑,雒阳外的环城长廊内整日争吵声不断,尤其是学堂内刚刚张贴出来的课讲,争吵声最是激烈,全想着自己名字也被石板雕刻出来,名传千古。 董虎很少过问学堂里的事情,大多是他制定一些方向性的东西,诸如聘请一些当地百姓教授地理课,讲一讲他们家乡的山水、历史风情,不识字不要紧,讲错了也不怕,让名士宿儒免费更正,最后再让内阁六部派人去考证,最后确立即可。 地理、生物、工匠、医学、音乐…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临时聘请,都是些初级的东西,主要是开阔娃娃们的视野,与此同时,也能在名士宿儒相互争吵过程中,在一次次实际验证中,逐渐向真实靠近,最终编写出各个层次的真正教本来,这才是董虎的真正目的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