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帝国危机-《历史遗忘的角落》
第(3/3)页
夜中不能寐,起坐弹鸣琴。薄帷鉴明月,清风吹我襟。孤鸿号外野,翔鸟鸣北林。徘徊何所见,忧思独伤心。---出自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之手。
这一连串的生僻字,直看的人脑壳疼。这种深情的发现,一直延续到西晋灭亡后的东晋。
美女是美好的事物,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是常情,并不令人意外。令人意外的是,西晋帝国除美女文化外,还有美男文化。现在西晋帝国的三大美男将陆续出场,留灯灭灯悉听尊便。
一号潘岳。
潘岳是个文艺青年,在做河阳县令时,满县栽桃李花,给后世留下了“河阳一县花”的典故。
潘岳还个文学青年,与左思(《三都赋》的作者)、陆机并称西晋文坛三巨头。成语“陆海潘江”,说的就是陆机文才如海,潘岳文才如江。
潘岳最出名的,还是他的美貌。
《金瓶梅》中描述,王婆对猴急的西门庆总结出男人泡妞必备的五项指标—潘驴邓小闲,原话是“大官人,你听我说,但凡‘捱光’的两个字最难,要五件事俱全,方才行得。第一件,潘安的貌,第二件,驴儿大的货,第三件,似邓通有钱,第四件,小,就要绵里针忍耐,第五件,要有闲工夫。”
第一点便是要貌若潘安,足见其美貌于中国人对男子的审美影响之大。此处的潘安即是潘岳。潘安成为美男的代称,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。杜甫的《花底》诗云--“恐是潘安县,堪留卫玠车”。
潘岳形象好、气质佳,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,总有一批又一批的少女追星族,又是献花,又是献果。这些粉丝看来真不是雇来的,潘岳每次乘车回家时,都能够满载而归,足可以开个“小岳岳家水果超市”。颜值不仅是正义,还是生产力,这就是“掷果盈车”这个典故的由来。
二号美男达人卫玠。
卫玠出身于西晋名门世家,幼时就已经出落得秀美动人。坐敞篷车到洛阳市区游玩,游人都感叹这孩子是个“璧人”,呼朋唤友的来夹道观摩(观之者倾都)。
卫玠怎么死的?被自己帅死的。
卫玠从豫章(今南昌)到下都(今南京)游玩,没想到,这却成了他的死亡之旅。
由于美名远扬,这次的出行,卫玠沿途不断被无数慕其名赶来的艳丽女子粉丝们包围,粉丝们组团对卫玠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围观(观者如堵墙)。人在情绪波动时,无论是喜怒哀乐,总会导致消化系统(愁的吃不下饭)和循环系统(气的脸红脖子粗)受损,休息不好。卫玠本就体质孱弱,终于累极而病亡,这就是“看杀卫玠”的由来。
三号美男达人嵇康,没错,就是竹林七贤的领袖、广陵散的版权拥有者。
嵇康的成名作是“惊为天人”。史称嵇康“身长七尺八寸,风姿特秀,见者叹曰:‘萧萧肃肃,爽朗清举。’或云:‘肃肃如松下风,高而徐引’” 。
既有山的风骨,又有水的柔姿。嵇康去森林里采药,被一樵夫看见,竟误以为是仙人下凡。考虑到常年深山砍柴的樵夫近视的可能性不大,嵇康的风姿可见一斑。
如此有才又有颜的嵇康,于39岁时因钟会的构陷而死于司马昭的屠刀,而诡异的是,钟会的寿命,也是39岁。
大明擎天柱卢象升、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殒命时均39岁,而与其丧命有关的大顺皇帝李自成,寿命也是39岁,更巧的是,李闯王死敌大清和硕肃亲王豪格,抗清英雄郑成功及郑经父子,最终寿命均是39岁。明末清初这一连串的39岁,比较魔幻。
另外,三国名将吕布、魏文帝曹丕、民族英雄岳飞、金废帝完颜亮、拖雷、大明名将常遇春、爱国将领吉鸿昌,均陨于39岁。而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,正好也是39岁。
39岁,对男人来说,似乎是一道神奇而又可怖的坎儿。
西晋时的美男以阴柔为美,而且还讲美容技术。与现在某国直接用刀锯捯饬脸而盛产人造美女不同,西晋美男有三大美容必杀技。
一是剃须。晋之前,男人是以有胡须这一显著的男性特征自豪的,譬如关云长同学就是面如重枣的大胡子,号称美髯公。到了西晋,要想进入美男达人评选,第一就要把胡子拔掉,否则什么你关云长关雨长的,到俺们这疙瘩都是罐头肠。
二是敷粉薰香。西晋的男士人们人手一化妆盒,没事时就拿出来敷粉、描眉,再就是抹香水。抹香水,早在曹魏时就已很流行。据史料记载,魏文帝曹丕有一次薰香薰得太过分,坐骑被熏得受不了,照着他的腿就咬了一口。无端被咬的曹丕气急败坏的把这马给宰了。
曹丕为何热衷于敷粉熏香?因为,他要跟一个比他更俊美的人较劲。
何晏。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,父亲早亡,母亲姿色不错,被有人妻情节的曹操纳为小妾,因此,何晏就成了曹操的“假子”。曹操这样的“假子”不止一个,譬如秦朗等,但独独对何晏非常喜欢,因为,这小伙长的实在是太俊美了。
俊美到什么程度?不仅是《世说新语》这样的故事会,就是《三国志》这样的大部头史学巨著都给其留了位置。
《世说新语》形容何晏为“美姿仪”,肤白貌美。“晏性自喜,动静粉白不去手,行步顾影”--《三国志》。美到边走边欣赏自己的影子,妥妥一个美到自恋的美少年。
曹丕几次穿上漂亮的衣服、敷粉薰香在外显摆时,都碰上了也盛装显摆的何晏。撞衫不可怕,谁丑谁尴尬。可以想象,每次尴尬的都是曹丕。
曹丕到死,文才上没比过弟弟曹植,颜值、衣品上也没比过“假弟弟”何晏,死的挺憋屈。继位的魏明帝曹叡,想给父亲出口气。
某炎炎夏日,曹叡传何晏进宫饮宴。何晏到了后,发现主菜是一碗热汤。无奈,何晏端起汤,边转碗边吹气,出溜着喝完了。
大热天,没空调,一气喝完一碗热汤,嘿嘿,你不是肤白貌美吗?看你脸上涂的粉怎么办,不把你这个网红、照骗、娘炮曝光了,我就不姓曹。
曹叡这招挺阴的,歹毒劲儿,比他爹和爷爷一点儿不差。
何晏热汤也喝了,汗也出来,而且是一出就是满头。他卷起袖子,把脸上汗擦掉,粉也跟着掉了不少。
等着看笑话的曹叡一干人,眼珠子都瞪出来了!擦完脸的何晏,依然肤如凝脂、洁白似玉。
这厮,不擦粉怎么还是如此白?答案就是,除剃须、敷粉薰香外,西晋美男还有第三项美容必杀技。
嗑药。西晋的美男们多被称为“璧人”、“玉人”,皮肤细腻嫩白有弹性,晒不黑、晒不老。
人的皮肤好坏,与吃大有关系。吃感光食物,含锌、铜、铁的食物,如猪肝、花蛤、蟹、大豆、花生等,皮肤就容易变黑。而多吃胶原蛋白含量高的猪蹄、猪皮等则有助美白。
西晋男人们美容,既不吃非感光食物,也不吃胶原蛋白,他们吃的是,石头。
五石散,一种中药散剂,主要成分是石钟乳、紫石英、白石英、石硫磺、赤石脂等,发明者--东汉末年《伤寒杂病论》的作者、医圣张仲景。
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,是给伤寒病人服用的,对湿疮、溃疡也有一定的治疗功效。五石散性子燥热,还有强体力、壮阳、治阳痿的功效。各位切莫着急打听哪个药店有售,继续看后面。
服用五石散后,人会性情亢奋,浑身燥热,要用寒食、喝温酒、坦胸露乳、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。同时,人身体肌肤的触觉会变得高度敏感,皮肤白里透红与众不同,且发亮。所以当时的人认为五石散是一种可以返老还童、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。
生命是一团欲望,欲望不满足便痛苦,满足便无聊,而所谓幸福,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而已。这就导致了,饱暖思淫欲、欲满常空虚、空虚思吸毒。古往今来,概莫如是。
由于皮肤变得太嫩,美男们不敢洗澡,怕搓秃噜皮儿,同时又因燥热且皮肤高度敏感,故常穿宽衣大袍。所以大多长虱子。在西晋,“扪虱而谈”,是很高雅的事。
其实,五石散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药,长期服用,无异于慢性自杀。据称,唐代著名的道士宰相李泌,就是服用此药过量而暴毙。
“娘炮”美男文化显示了西晋帝国社会的浮华和萎靡。看到如今电视上流行的选秀节目,一帮所谓中性打扮,涂脂抹粉,不亮身份证别人弄不清楚其性别的快男超女们受到热烈追捧,总是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西晋的美男们。
客观的说,西晋时期,受玄风的影响,人们的思想从儒家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由于玄风的飘逸自然,使得晋时期的文学、书法、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超凡脱俗、超然尘世的巨大成就。作为当时名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,反对虚伪礼教、崇尚自然任情,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。
然而,别忘了,三国混战时代刚过去,统一不久的国家急需要大批能治理国家的政治家,若士人们皆放达、消极避世,则必将置国家于万劫不复。
而且,玄学的最终发展,又被另一种传染力更强的文化所取代,那就是佛学。因为,佛教宣扬的自我解脱、超度求生的出世思想,一样可以缓解人精神上遭受的痛苦,使人民可以在痛苦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安宁,另外,其宣扬的教义不但不构成对统治秩序的威胁,反而还有助于维护这种秩序。因此,佛教自汉明帝时期入中原以来,初期平平,到西晋已得到较快发展,大名鼎鼎的《般若经》就是这时期出现的。而到了西晋的末期,玄学已逐渐失去了发展势头,佛学又得到迅猛发展。
不管怎么样,我们要记住一句话,有强的文化,才有强盛的国家。
中国封建社会,最强的莫过汉唐两朝。汉国势强盛,疆域辽阔,因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,故流行军伍文化。
汉代的边塞保卫战和开疆拓土,长期被后人传为美谈。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、马援、班超、窦宪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。霍去病的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,马援的“男儿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”,西汉名将陈汤的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,至今振聋发聩,令人热血沸腾。
空前强大的唐王朝,则在开疆扩土中盛产了高适、岑参、王之涣、王昌龄等一大帮边塞诗人,出现了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 不破楼兰终不还”,“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 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”,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 不教胡马度阴山”等千古名句。体现了唐王朝军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,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。
宋元明清时代,面对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,当时有抱负、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做出了积极回应,他们在消化、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,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攻势,力求解决中国社会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。
于是,宋明理学诞生了。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北宋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兄弟,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,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。
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,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,发展了心学体系。
这些文化价值体系,虽然有消极的一面,但是重视主观意志,注重自我调节,激励人们发愤图强,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,注重气节道德,树立了国人的信仰,整合修固了中国的道德体系,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。宋、明,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经济、政治高度发达的两个朝代。
可见,文化强盛对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。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,实乃高瞻远瞩,必须举国支持。当今,我们遭受了三年新冠疫情的折磨,但不至于达到看惯生离死别的程度;虽然有俄乌战争、巴尔干半岛危机,世界不太平,但我们国内环境是稳定安定的。因此,大家千万别混世躺平,扔掉手机,关闭各种美女直播室,受命于危难之际,奋戈于床第之间,要知道,今年,可能是我们人口出现拐点的一年,而我们西南那个不太安分、时常与我们发生摩擦的邻居,人口却是年年增涨……
然而,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确立一种新时期的强国文化,鼓励大家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和为国为民奋斗的斗志,比某师大王姓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研究的那个课题,更值得方家们倾力研讨研究。如,在坚持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(国家层面)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(社会层面)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(公民道德规范层面)”的基础上,研讨加上个“责任、担当、奋发、有为(国家、社会、公民综合精神思想层面)”等等等等。这,才是你们真正的社会责任。这样的课题你们申请多少的社科基金,相信老百姓们都不会有多大异议,甚至众筹都可以。
四、对异族防范、同化不够
长久以来,在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生活着一些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,古代中原人称其为胡人。从东汉末年以来,中国北部和西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:
一是汉帝国对各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。
二是少数民族由于战乱及经商等原因自发的内迁。
第三个原因,也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三国时期的混战,使中原人口锐减,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,中原王朝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的不足,从各少数民族招诱人口。同时,中原富庶,人口由于长期战乱又锐减,在“此处人少钱多,速来”的感召下,各少数民族自然纷至沓来。
到魏晋时期,胡族内迁形成高潮。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等,即中国历史上泛称的“五胡”。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,后文有叙。
到西晋时,中国北部、西北部和东部,尤其是关中(陕西)和并州(山西)一带,已经定居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。
以关中地区为例。关中人口百万余,少数民族人口几乎占了一半。在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下,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,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、渗透。
胡汉双方在交融的同时,也存在一些矛盾。譬如,内迁的匈奴人因农业生产技能相对较低,文化程度较低,成了汉人的奴婢。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兵役,更有些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,受到自认为主流文化承载者的汉人的歧视。
“胡”字的含义是什么?胡,原指兽类颈下的垂肉。用它来代指夷族,显然是一种蔑称。
在中国汉语词典中,也常存在一些以“胡”字开头的贬义词,如:胡来、胡乱、胡闹、胡说、胡扯、胡吹、胡言,来形容不讲逻辑、混乱、没有条理的说话或做事方式。这些词之所都以“胡”字开头,就是源于古代中原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,中原汉人普遍认为胡人们野蛮、不文明、未开化。
胡汉之间有天然的文化鸿沟,而西晋帝国各族上层人物又往往利用本族人民,实行割据,故胡汉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晋帝国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。
危机四伏的帝国,就差出现一根压垮帝国的稻草。而这根稻草,适时的出现了。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