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汉有乱七,晋有八糟-《历史遗忘的角落》
第(3/3)页
落花犹似坠楼人
绿珠美女死了,潘大帅哥(潘安)也未能幸免,被司马伦夷灭三族,因为,他是石崇、贾谧的好友,也曾依附贾南风。
行刑之日,石崇与潘安在刑场相见。石崇很感慨:原来你也不免如此。
潘安:可谓“白首同所归”。
潘安在《金谷集作诗》中曾做过“投分寄石友,白首同所归”的诗句,以示二人情谊深厚,没想到,一语成谶,成了二人在刑场相见的预言。
在刽子手屠刀举起的那一刻,潘安扭头看向也在等待行刑的母亲,顿时热泪滚滚:负阿母,负阿母。
在这一刻,也许,潘安才意识到,甘于淡泊,做个普通人,多好。
他死后一百多年,有个跟他一样有才且出身更好的文艺大咖写下了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“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”,解印辞官,隐居乡野,纵情山水。善终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唐宋在民间流传的《二十四孝》的版本,原来是有潘安的“弃官奉母”的故事的,但后来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《二十四孝》时,考虑到潘安被夷三族时,潘安的老母亲也未能幸免被杀,因此郭居敬把潘安从《二十四孝》中剔除,用宋代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。
司马家的内斗至此告一段落。司马伦成为暂时的胜利者,按辈分论,他继承司马衷的皇位,实际上是爷爷继承孙子。爷爷尊孙子为太上皇,中国历史上只此一例。
树欲静而风不止。你个爷爷辈的装什么孙子?司马家历来属于不稳定族群,淮南王司马允(司马炎第九子),于300年举兵叛乱,欲干掉司马伦、孙秀夺权。
造反,是需要底气的,司马允的底气,来自于他麾下豢养的一支特种部队。司马允从封地淮南国带来亲兵700余人,关于这700余人,《晋书》原文:允所将兵,皆淮南奇才剑客也。
原来,都是武林高手。
淮南奇才剑客们虽然个个剑法了得,可携带的均是轻武器,未带撞城槌,在欲冲入皇宫时,皇宫大门紧闭,进不去。那就掉头围攻司马伦在洛阳城的相府吧。
700剑客劈、斩、刺、挑,连杀司马伦士兵1000多人,冲至承华门前,终于看见到了司马伦。
找到了目标,又想快速弄死他,奇才剑客们就不用剑了,而是改用远距离进攻武器--箭,一时乱箭齐发。
情急之下,司马伦部下司马眭秘以身体为司马伦挡箭,瞬间成了只大刺猬。司马伦一干人等又躲在大树后,树瞬间被钉成了仙人掌,箭仍如失控的蝗群般疾射而来。
飞箭尖利可怖的呼啸声令司马伦魂飞魄散,眼看司马伦也要变成只大刺猬、小豪猪,殒命承华门。
欲速则不达,骤进袛取亡。老祖宗的经验总结的总是如此精准。
太子卫队军官陈徽和哥哥陈淮,是司马允的坚定支持者。陈淮是中书令,准备利用职务之便从宫中拿出一神器,一下子解决司马伦。
驺虞幡,此神器前面介绍过,负责解兵的,陈淮想速战速决。可他,心急之下忘了一件事儿。
司马伦的儿子司马虔,当时就在宫中。
司马虔此时正如热锅上的蚂蚁,得知了陈淮的计划后,反而一个激灵,马上想到了救父亲司马伦的对策。
司马虔赶紧在宫中找到了一个人,司马督护伏胤,司马虔的好友。
再好的朋友办大事也得有对价,再贵的开价人命关天时也得答应。司马虔迅速与伏胤谈好价码--事成之后,升大职、加大薪。
对在底层干了一辈子,长时间得不到升职加薪的人来说,这个许诺的诱惑力之大,犹如腐肉之于苍蝇。伏胤立马率领四百名骑兵出宫,举着假的驺虞幡,直奔司马伦府邸而来。
司马允见到伏胤,以为是陈淮派来助战的。伏胤说有诏书宣读,胜券在握的人容易放松警惕,司马允不疑有诈,下战车受诏。伏胤怀着升大职、加大薪的美好愿望,一刀砍下了司马允的脑袋。
司马允僵硬的笑容,还挂在离开身体的脑袋上,一直滚动到手下的奇才剑客们面前。身手再好的剑客,离开组织,也会被组团攻击者降维打击。很快,群龙无首的剑客们死的死、散的散,司马允讨司马伦的行动功败垂成。
司马伦劫后余生,信心爆棚,301年,干脆直接正式废掉了傻儿皇帝司马衷,自立为帝。
司马伦唯一的优点是出身好、血统好,缺点?无数。最突出的是执政能力低下,否则当年为征西大将军镇守关中时,也不会把当地治理的一塌糊涂,引发少数民族大规模叛乱。
管理能力不行,怎么办?官二代们自有办法,那就是大肆封赏,收买人心。当时,官员的冠服饰物要用貂尾,突然一下封赏了这么多人,貂尾不足,用什么来凑?对,你一定想到了,狗尾。
时人戏谑曰:“貂不足,狗尾续”,这,就是 “狗尾续貂”的典故。
素质低的人执政,当然有人不服,特别是原来与其平起平坐的人。最不稳定族群的司马家,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三王举兵讨赵王司马伦,西晋宗室之间开始互相撕咬。司马伦、孙秀后皆因乱而死,可残杀仍未停止。这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西汉有七国之乱,西晋有八王之乱,也许,这才是“乱七八糟”的真正由来吧。
丑女皇后贾南风的干政,导致了“八王之乱”的发生。抗日战争才持续了8年,司马家之间的这场自相残杀持续多久?两倍于抗日战争,一杀就是16年。西晋宗室越杀越衰,异族更是纷纷开始酝酿反叛,一场空前的浩劫即将席卷中国北方。
现代某方家言:生个坏儿子,最多害自己全家;而生个坏女儿,是害别人全家。
老王曰:此言不虚也。
第(3/3)页